中新社70年 | 25年前,有这样一群中青年******▲《中新将士出征图》,中新社“香港回归”报道组部分成员整装待发。从左至右依次为章新新、王晓晖、刘末利、周景洛、田惠明、谭宏伟、王瑶、杨瑞春、郭健、宗金柱
这是25年前的一张照片。摄于1997年6月30日下午四点多,距香港回归还有数小时。
香港回归,举世瞩目。精兵强将,齐聚港岛。现场报道,历史一瞬。
北京是第二战场,在时任社长郭瑞、总编辑郭健(又名郭建)的统一指挥下,抽调总社、分社的十几位中青年记者,组成了香港回归北京报道组。我当时担任总编辑助理,在报道组做些穿针引线的工作。
十年一剑,霜刃利否?
每逢大战,记者格外兴奋,北京报道组抓住百年一遇的机会,人人摩拳擦掌,个个跃跃欲试:十年一剑,霜刃利否?
下午四点,报道组将士欲出征天安门广场,去记录子夜零点香港回归那历史一瞬,去记录广场排山倒海般的欢声雷动。
郭健总编辑前来相送,大家站在办公楼前的老墙根下,一起合影留念。照片名为:《中新将士出征图》。照片中男女各半,共计十人。女士站中间,男士环周边,绅士风度也是中新风格不可或缺的。
照片中右侧第一位,肩扛“大炮”的年轻人是摄影部记者宗金柱。他人大文科毕业,喜写诗填词做文章,又生得“柱子”体格,偏好摆弄相机,30多斤重的照相器材包拎起就走,毫不费力。
他的摄影作品张弛有度,略带诗文意境,曾获奖无数,后来升任摄影部主任。正欲大展拳脚,孰料病毒侵袭,与之搏斗五年,五十岁不到的“柱子”倒下了,令人心痛!
站在“柱子”旁边的是总编辑郭健:条纹T恤,皮带横腰,斯文眼镜,儒将风范。哪里像个年过半百之人,分明是风度翩翩一帅哥。
郭健系赣南寒门子弟,自幼苦读经史,腹有诗书,功底深厚。60年代中期,他从江西大学新闻系毕业即进入中新社。他见证过文革的黑白颠倒,体会过干校的身心磨练。
蹉跎的日子里,他苦吟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忧郁。寒冬的岁月中,他坚信:昨夜杜鹃又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终于,东风来了!他像一只报春的布谷,键笔纵横,鼓呼神州改革开放;吐气扬眉,书写文化科技精英。捕捉新闻,才思敏捷,遣词造句,行云流水,他是中新风格的开创者之一。
令人惋惜的是,今年初,这位笔中一流的老总编驾鹤西去了。追忆往事,睹物思人,25年前,他是那样的英姿勃发!
照片中左起第一人,身材高猛,双手叉腰,衣着考究,英气外露。他是时任海外中心副主任的章新新。侧立一旁的弱女子,刘海齐眉,短发垂耳,肩挎书包,略显青涩,好像刚迈出校门的学生妹,她是时任政文部副主任的王晓晖。
十几年后,这俩人成了黄金搭档:男社长、女总编,率领中新社千余将士遨游在网络新媒体时代,成绩斐然。章新新社长功成名就,隐退江湖,专注美术创作,情趣高雅。王晓晖总编转战母校南开大学,开坛传道,解惑授业,非凡人可及。
照片中最年轻的女孩是摄影部记者王瑶(右四)。她五岁学摄影,十岁获大奖,20多岁又获世界级顶尖的“荷赛”金奖,这是中国摄影第一人获此殊荣,她后来升任摄影部主任、副总编,后转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一职,执棒多年。
王瑶右侧穿花裙子的女孩叫杨瑞春,是港台部记者。《中国新闻周刊》2000年创刊后,她请缨加盟,成为主笔之一。后被《南方周末》挖走,委以重任。新媒体浪潮中,她又跳到腾讯集团,成为高管。她说,东家换了好几个,而娘家就一个,永远是中新社。
王瑶左侧的姑娘叫谭宏伟,人大新闻系毕业后即投身中新社,从事时政报道。当年国务院新闻办人手短缺,将她借调一年,因其业务精湛,深得外宣办高层青睐,欲招揽,未果。只因小谭对中新社痴心不改,忠贞不二。她现在正外派美国分社,重任在肩。
照片中年龄稍长者是着黑裙的女士,时任上海分社采编主任的刘末利。60年代中期,她曾是复旦新闻系的“系花”,外貌沉鱼落雁,文笔柔中带刚,穿衣打扮,精致时尚,还会烧得一手“本帮菜”。
就是这位典雅的“上海小资”,当众人尚不知股票为何物时,她就捕捉到了“上海将建股票交易所”的独家新闻,发至海外,一片惊呼!足见“茉莉小姐”眼力、笔力了得!
照片后排悄然站立两中年男子,左侧的是福建分社长周景洛,他与老社长郭招金系福建师范的同门师兄,大学期间,两人均品学兼优,难分伯仲,后又双双选调入京,进入新华社中新组。唯一不同的是,同窗期间,周同学扬其诗文之特长,悄悄与“班花”鱼雁传书,最终抱得美人归,令同学羡慕。
退休后,景洛社长生活有滋有味。或临池泼墨,仿欧柳苏黄,书法了得!或品茗赋诗,文言现代兼收,意味隽永。
后排右侧那个就是我本人,一生经历四老:老三届,老知青,老工人,老记者。在中新社三十多年,没写过小书,没获过大奖,只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
开启中新社全天候发稿先河
遥想当年,这些中青年记者个个身怀绝技,齐聚在“中新风格”大旗下,钟爱新闻事业,不为名缰利索所困,大胆创新,写了一条条独立、独创、独有、独到之独家新闻,为“中新风格”增光添色。
细看这张照片,将士出征,装备齐全,心态轻松,眼神淡定,举重若轻,志在必得,个个胸有成竹。透出了一股团结、拼搏之豪气,显出了一派进取、向上之风貌。
其实,北京报道组还有一些记者没有出现在照片里,当时他们还在五楼会议室里策划构思:如何以香港回归为主线,调动各分社力量,发挥通讯社的优势,滚动发布新闻,全方位报道各省市庆典盛况。
最后,我们决定做一组系列报道,题目为:《跨越九七的24小时》,将北京天安门倒计时牌前十万人集会,南京静海寺敲响了警世钟,福州林则徐故居前告慰林公,广州虎门销烟地、上海外滩前、天津海河边、山城重庆朝天门以及诸多省会城市串接起来,以香港回归庆典为纲绳,每隔一小时滚动发布一篇稿件,其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绘制了一幅举国同庆香港回归的画卷。
这组系列报道开启了中新社全天候发稿的先河。
这组系列报道荣获了1997年中国新闻奖大奖。
25年如一梦,至今忆起,恍如昨日。特写下此文字,以示存留。
作者:田惠明(中新社原副总编辑)
新岁维祺,百事公司大中华区获得2023杰出雇主认证****** 1月17日,杰出雇主调研机构(Top Employer Institute)揭晓“2023杰出雇主”认证榜单,百事公司大中华区凭借卓越的人力资源策略和实践,再次荣登“2023年中国杰出雇主”榜,这是大中华区第十二次获得殊荣。同时,百事公司在亚太区和全球范围也被评为“杰出雇主”,百事公司已经连续三年荣获“杰出雇主”三重认证。 ![]() 每年杰出雇主调研机构的“杰出雇主”评选,是通过《人力资源最佳实践调研问卷》,对参评企业的人力资源实践在六大领域:人才战略,工作环境,人才招聘,学习与发展,员工福利,多样性与包容性方面,予以评估并认证,是全球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权威认证。 对于屡次荣获“中国杰出雇主”认证,百事公司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谢长安表示:“作为食品饮料行业的翘楚之一,我们致力于为员工创造一个多元共融、推动成长、充满机会的工作平台,打造更好的职场环境。这不但可以赋能员工,助力员工成长,也从员工层面帮助公司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让我们变得‘更快,更强,更好’,引领市场和行业可持续发展。” 百事公司亚太区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兼首席人力资源官宋显军表示:“我们深信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在百事公司,我们秉持‘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的价值观和人才战略,借助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容并鼓励每位员工大胆发挥所长,释放激情,并为其保驾护航。未来,我们将继续运用‘百事正持计划’和‘百事之道’,帮助员工建立更广阔的视野、实现他们引以为傲的职业梦想。” 多元包容 百事公司“多样化和包容性”的理念根深蒂固,无论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种族和地域,员工均享有均等的机会。在百事大中华区,每位员工每周都有机会与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平等地畅所欲言进行交流,不受地域所限制,并可随时随地通过专有邮箱,留下想法与建议。此外,百事公司一直被业界誉为“最适合女性工作的场所”之一,拥有完整的员工福利和管理体系,推动女性员工的发展。自2022年开始,公司在全球范围推出“励其志,赋其能,助其力”系列活动和举措,着重共建女性发展平台,与“她”共成长,携手共成功。 跨界赋能 百事公司大中华区建立了独特的赋能员工体系。在公司内部通过“SLAM”团队的形式推动和建立各种应变机制。“SLAM”指的是自驱(self-organizing)、精益(lean)、autonomous(自治)、跨领域(multidisciplinary),是一种百事特有的敏捷组织形式。在数字化等新的领域,借鉴互联网企业的实践,组成各个任务目标导向的SLAM小组,打破了传统组织条线,通过聚焦业务场景来灵活地进行执行和颠覆性创新。更重要的是,SLAM团队能充分激活员工活力,通过打破边界、大胆授权,让公司内众多优秀的年轻员工,迅速成长,也使得公司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与消费者需求。 无虞保障 百事公司坚持为员工的健康和家庭投资。员工俱乐部的活动覆盖美食、健走、太极、艺术、羽毛球、中医养生等,满足不同员工的心理及兴趣爱好需求,在工作之余,提供舒压的活动。此外,百事大中华区的薪酬福利在近几年更是全面升级,领先业界。上至百万医疗保险及商业保险,下至年度流感疫苗接种,为员工乃至其整个家庭提供福利保障,使员工无后顾之忧。
|